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人工智能

一秒赚3000,AI影像成打工人“财富密码”?

作者:于晨 来源:毒眸 时间:2023-11-17 16:32

一个内容行业打工人的低门槛“财富密码”,正在揭开神秘面纱。

看似是内容从业者“天敌”的AI,其实是未来的好伙伴。只是,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甚至正与之对抗。

比如持续118天的好莱坞罢工里,AI对娱乐业的影响,便是罢工讨论中的重中之重。

图片

在新劳工协议的讨论中,关于如何使用AI的议题,谈判到了最后一刻。海外媒体《连线》指出,自制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,现在还达不到电影质量,但很快就有机会实现,“有一天,普通人制作山寨电视节目可能比等待工作室或流媒体制作更容易。”

虽然先进的AI工具大多由海外的科技公司出产,但据业内人士透露,“海外的影视公司在AI上没有国内走得那么快。”

在国内,AI生成影像已经作为一个新兴业态,在悄然滋长。

拿电影行业来说,电影节创投便是适合且需要AI短片的应用场景。在创投中,大多数样片只需要起到“示意”的作用,无需成片有多高的精度,能表达出创作者脑中的画面即可。而AI创作样片,能大大降低“示意”的成本。

如10月底落幕的FIRST惊喜实验室中,FIRST给创作者们安排了一次AI短片制作工坊。耗时仅两三个小时的分享后,有创作者独立制作出了AI短片,并因此获得了向投资人、评审展示自己影像审美的机会。这一举动走在了国内电影节展创投的前端,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青年创作者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的痛点。

图片

不止电影节,AI短片的应用场景不只用于“示意”,它早已浸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。一些日常的广告短片,可能是AI生成的影像。而为广告主创作这些AI影像,正成为一个新兴职业。早期入局的创作者,仅用一天时间制作的AI短片就能获得上万元的回报。

AI会带来什么、当下面临哪些阻力、内容人又该如何把握机会?毒眸找到了一批AI及内容从业者聊了聊,试图还原AI创作生态的真实面貌。

创投是“第一”场景

电影是视听的艺术,但创投场合中能考察的维度往往只限于文本。如何用便捷的方式向资方展示导演的影像能力,是创投亟待解决的痛点之一。

在AI工具出现前,创作者制作样片的主要方式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实拍短片,但实拍的费用不菲,对青年创作者并不现实。尽管国内大型节展的创投活动,都逐渐配套了样片拍摄的机会,但总资金有限,很难覆盖到每个创投参与者身上。

另一种方式是将一些经典电影片段剪辑成样片,这种方式成本更低,但不同电影有不同的风格,组合拼凑之后的样片往往成色不佳。

在今年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,作为主评审的导演郭帆在现场表示,“经典电影的片段剪辑,就算剪得好,也是一个‘烟雾弹’,我们实际看到的成片可能会和这个大相径庭。我也希望未来的创作者不要再用剪辑的方式。最好是自己想办法去拍,哪怕只是个分镜,哪怕用手机,我觉得只要用心去展现出我们的想法就好了。”

AI成了那个“展现想法”的便捷工具。

在FIRST的培训工坊里,“故事接龙”团队创始人宋东桓选择了Midjourney+Runway的组合来授课。这两款工具,是“傻瓜”级别的。Midjourney是通过文字生成图片的软件,Runway则在今年7月发布了新功能,可以实现输入文字、图像或文字图像的描述后,直接生成相关视频。

图片

Midjourney官网社区的用户作品

听完分享,《无相》导演、编剧李堂用了三四天时间研究,拿出了一个让评审称赞的AI短片。虽然是悬疑类型,但《无相》涉及大量民俗文化的元素,主人公一直处于一种被凝视、被包裹的感觉中,而这种感觉很难单纯用语言传递,AI为其提供了可视化的机会。

了解AI工具之前,如何把《无相》剧本中的世界,用可视化样片的方式给呈现出来,是他"非常痛的痛点”。“我之前也考虑过实拍样片,但是花费太大不现实。也拿其他的片子来剪过示意样片,但是它不准确,我还得专门给资方解释,看这种示意样片,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忽略的。但AI出现之后,能让它相对精准一点了。“他告诉毒眸。

和实拍相比,AI生成的样片无法展现演员表演层面的内容,这是李堂认为它作为创投样片的一大遗憾。但如果只作为在质感氛围方面参考的话,他认为AI生成的影像已经达到实拍样片的六七成了。

图片

“示意”的价值,不仅可以在创投里帮助资方和创作者之间沟通,也能在电影生产里帮助各工种的沟通。李堂提到,“比如在一个项目前期,我和所有工种聊,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的时候,以前只能用语言描述,可能合作次数比较多的伙伴才能完全理解我想要什么。但现在用AI做一个示意,它是很直观的,节省了很多沟通成本。”

但至于直接把AI生成的影像直接运用于电影级的作品之中,在李堂看来,它的精度还远远不够。

离电影的距离

AI的潜力只能局限于“示意”吗?在宋东桓看来其实不然,用相对更复杂的工具组合之后,AI也具备直接生成高精度成片的能力。

他提到,“比如画面精度这个部分,用Midjourney+Runway的方式的确只能生成示意级别的影像,但如果加入更多工具到生产流程中继续优化,比如Stable Diffusion(一款开源AI画图工具),我只要用它去逐帧生成,它最终生成到8K的质量都没问题。”

在实拍电影中,宋东桓认为眼下AI的核心价值在于,帮助解决一些实在不方便实拍的内容。比如某位演员年轻的面庞,某个拍摄不便的场景,如故宫、圆明园、雪山、热带雨林等等,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照片作为依据给到AI,它就可以利用NERF(神经辐射场)等3D技术把整个空间给还原出来。

更显著的替代作用,体现在动画电影上。

“现在的动画电影按它目前的生产流程去做,成本普遍都是几千万到上亿的范围。但如果用AI去替代部分中间流程,做一个二维动画,它的成本一下就会至少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,有可能是几十分之一。”宋东桓表示。

今年7月,初创公司Fable只需要用户输入一段文字,便可利用AI直接制作出《南方公园》动画片,当中编剧、动画、导演、语音、编辑……剧集制作的全流程均由AI完成。

进昂互动创始人黄国贤在看过它生成的动画之后表示,“《南方公园》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动画,所以AI制作的质量与原始动画在画面效果上没有很大差距。但剧情其实不具有创造性。”

图片

这也是他认为目前AI生成影像的最大问题——画面工作渐趋精美,但创意工作仍有欠缺。在他看来,这或许与AI的底层逻辑有关,“因为AI是根据深度学习逻辑推演,每一步均按之前学习的成果输出,但创意工作尽量避免学习或重复以往的成果,讲求创新及差异性,所以AI在这方面进展比较迟缓。”

要全流程由AI制作一个短片,其实不难,但制作10分钟以上的长片,难度则指数级增长。目前10分钟以上的优秀AI影片,在全球范围内都凤毛麟角。

在宋东桓看来,AI长片产出艰难的原因有三。

其一是团队构成。从业者既需要有动画从业背景的,也需要有实拍从业背景的,如果再涉及演员表演的部分,团队构成就会更加复杂,“这就涉及规模管理的问题,比起一个人就能做的AI短片要复杂很多。”

图片

AI制作的《南方公园》

其二是剧本。目前的产业状态下,很少有人愿意拿优质内容来试水AI制作。但矛盾之处在于,如果它不够好的话,就没有资方会愿意投资,或为了它组建一个成熟的团队,硬拍出来效果也不会好。

最重要的是技术标准。以前的电影用胶片拍摄,后来变成数字摄影机,技术变更的背后,是一整套技术标准的更新,经历一个类似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过程,把以前复杂的制作工作流简化成一个更简单的制作工作流。而目前AI生成影像,还没有形成标准化流程,这也就导致各个工种在工作过程中的交流,很可能不是来自同一套体系。

刨除掉这些客观因素之后,观念上的差异也是重要掣肘之一。

从“故事接龙”团队近半年来接触的一些从业人员身上,宋东桓发现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可以立刻使用的资产,“比如一些换脸的技术,或者像把人换成机器人的数字资产形象(Wonder Studio),有了AI之后要做出来很简单。但当我聊到一个项目的制片成本可能在AI加入之后能变成原来的10%,或者可能不再需要高昂的线上成本(演员成本),听到这儿的时候,很多人出于他们的立场就不是很感兴趣了。”

图片

这与电影行业的惯性有关,大家并不想革自己的命。尤其是习惯艺术生产原创逻辑的“艺术家”们,往往对技术侵入艺术领域的变化,保持观望但不深入的态度,在拥抱新技术时转身动作很慢。

宋东桓以前虽然是编剧出身,但大学学的是工科,这让他在意识到AI有可能带来的变革时,第一时间投身其中去研究,“其实我们接触到的影视导演是最多的,但是已有一定名气的导演就不一定敢于去尝试,反而是一些没有什么‘偶像包袱’的同学,他会更愿意去做AI短片试水,然后做得越多越有手感,片子越来越好。”

当然,很多时候观念的变迁是需要靠成熟的成果才能推动的。黄国贤用二十年前特效行业刚起步时作类比,“那个时候大家也不知道特效能做到多逼真,也不知道大众的接受度如何,直到好莱坞接连推出特效大片后,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把它用到电影里能获得什么。”

不过,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当优秀AI长片出现,其团队分享成功经验后,行业的技术标准便能慢慢建立,观念也会因其带来的震撼而得以扭转。只是,在第一个案例出现之前,没有信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从业者只能等待。

打工人新的“财富密码”?

除了用于影视作品、艺术作品的创作,AI短片的现实应用场景已经相当广泛,融合进了各种创意行业的实践里。

据宋东桓介绍,“故事接龙”接触到的学员中,有做室内设计的,将AI短片用于给客户设计示意;有写网文小说的,在刚写了几千字的阶段,把整个小说的概念先做成一个AI短片来引流;有开剧本杀店的,为迎合剧本杀行业往沉浸式方向发展的趋势,用AI做氛围影像和剧情小短片。

应用场景已非常丰富,但其技能却并非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已掌握,一个新兴职业便应运而生——帮助各类甲方用AI做短片的人。

与过去的实拍短片相比,AI生成影像的成本非常低,“如果用Runway Gen2的话,直接算力成本是18块钱/分钟;但这就像是纸笔一样的基础工具,未来成本差异将更多体现在人的不同。”宋东桓表示。

图片

用Runway做出的AI短片

而它能带来的回报是丰厚的。

在宋东桓调研的情况里,做AI短片的导演报价差异很大,“从两三千块钱一分钟,到五万/分钟不等,15秒钟的广告则可以报到两三千/秒钟;但作为商业广告来说,这些价格可以获得成片,也都在合理范围内。”

问题很明显。和那些已经出现多年的影视行业工种相比,价格标准是混乱的。用AI生成短片到底应该报多少钱,每个甲方和乙方的心理预期都不一样,也没有足够透明的渠道来进行比价。

图片

Runway官网中展示的“用户故事”

“这个领域还没有明确的供需关系,都在摸索中。有时需求和供应方互相找不到彼此,但更多时候是甲方的期望过高,预算则过低。”宋东桓表示。

报价参差不齐的背后,是各个行业的人对AI生成影像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。

此前一直从事分镜指导和电影特效总监工作的薛善武告诉毒眸,身边也有朋友最早拿AI来接商单时,在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,提了跟传统制作流程一样的报价,“有些甲方也会专门要求用AI来做,这样的话报价就会相对低一些。”

在薛善武接触的一些甲方的思维里,总把报价和创作者付出的时间挂钩,认为它产出时间较快所以价格理应更低。但在薛善武看来,创作者的审美、创意和经验,才是成片好坏的核心价值,应该以这些价值作为付费标准。

图片

薛善武原创AI短片《破晓》

目前,薛善武会接一些AI和传统特效结合的方式制作短片、广告的商单。但商单不是他的目标,他希望能用AI工具做出更多科幻影视作品,未来他也会将AI导演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。

“我觉得AI发展的趋势是,因为它能提高生产流程中很多环节的效率,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创作。所以原来的那种工厂式的生产模式会越来越少,三四个人的小团队会多起来。”

而作为广告导演的BING,对AI工具的使用则更多是对现有工作的辅助,未来也不会把AI短片创作当作主业。“之前也试过全流程用AI生成,但是我发现客户产品的图片导入进去之后总是会变形,所以最后还是用了一步PS,不能算全流程AI了,包括配音的部分也不可能只用AI的配音。”

在BING看来,像现在短视频平台中由MCN制作的大批量视频,AI生成影像能够帮助他们解放生产力,但如果是需要定制化服务的广告,AI更多地只能以工具的形式辅助,还是需要人工调整。

不同的人对这个“新兴职业”的投入度不同,但当务之急是形成一个公开的创作者平台。不论是对于甲方还是乙方,公开比价、消除行业信息差才是有助于行业良性发展、公平竞争的。

“财富密码”也有门槛

AI的出现,大大降低了影像制作的技术门槛,让普通人也能有机会通过AI制作影像来致富。但人和人之间生成出来的影像质量,还是有质的差别。

几位从业者都对毒眸表示,过去有过影视行业工作经历或者学习背景的人,所能生成的AI影像普遍质量更高。

但这并不绝对,因为AI工具所考验的本质上是创作者的想象力,以及描述自己想象力的能力。宋东桓举例道,“以当下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来说,我们发现N人,或者说更有信念感、想象力的人,做AI生成影像的能力会更强。”

图片

16personalities官网对“N人”作出的解释

对于国内的创作者来说,一个更隐秘的门槛在于,精细化地使用AI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。原因在于,目前较为先进的AI影像生成软件都是国外开发的,它对中文资料库的学习量相对较少,所以它生成内容的逻辑,是不符合国内本土用户的使用习惯的,“包括它生成的影像内容,你想要很中式的元素,现在还完全不够精准,比较适合幻想类的或者有国际视野的内容。”BING表示。

但在黄国贤的理解中,语言差距在几个月或者是一年的时间里就会慢慢抹平。“因为语言的转化是非常机械性的,现在已有精准及便利的转化工具。输入文字的内容才是关键,如何凭空描述一个画面,并精准地让 AI 系统能够理解,最后产出理想的图片或视频。这其实要求操作AI的‘工程师’ 拥有极高的想象力、联想能力、及以文字作为描述工具的能力。”

图片

使用Midjourney做出的“幻想类”图片

一个更普遍的疑虑是,AI生成的内容直接商用,难道没有版权问题吗?

等待具体的法律法规完善是一方面,更现实的问题是,即便有了法律规定,发现并判定一个作品是否出自AI生成,实际上是很困难的。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迅速精进,这个难度只增不减。

Chatgpt的母公司Open AI在今年年初推出了一个AI文本分类器,用于辅助辨别文本是由人类还是AI编写的。但是它在推出的几个月之后就下架了,原因是它连自己生成的内容都没有办法分辨出来。

图片

主导好莱坞罢工活动的演员工会-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主席弗朗·德雷舍在发布会上表示,“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,3个月相当于一年。”

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,未来有可能面临的AI内容的滥用,只能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前提下,靠掌握实质证据的举报来进行规制,也就是“民不诉官不究”。好莱坞的工会目前能达成的协议也是靠这样的方式以维持。

那么无法分辨的AI影像,大规模渗透到日常媒介中几乎是必然。在宋东桓的判断中,两年以内,50%市面上流通的内容会有深度的AI的参与,“AI生成内容的总量也会比现在暴增。我相信在可见的未来,将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创作完全不使用AIGC。”

到那个时候,现在影视行业的“专业玩家”们再想起跑,可能就已经要被拉开身位了。


分享到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文章内容仅供阅读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对待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钛狐网观点和立场。